懂旅游的人 [上一篇]

[ 2013-10-17 23:34:00 | 作者:阿尔山 蓝天 | 出处:原创 | 天气:晴 ] 字体:

懂旅游的人 做个懂旅游的人,或许你没有必要成为做旅游人的。但是不做旅游,你就不会真正的懂的旅游。很矛盾的话,但是要懂,真的很难。 做个懂旅游的人   有时间又有闲钱的人们选择了一种被导游的小旗子牵着鼻子走的方式,在风景名胜端着傻瓜相机整齐地喊 “ 茄~~~子~~~ ”,时而兴高采烈,时而莫名沮丧,像逃命一样忙于赶路,钱包被低档的工艺品洗劫一空,然后筋疲力尽地回到现实生活,攒钱等待下次眼球的刺激,他们自称这是旅游?! 懂旅游的人和会生活的人一样寥寥无几。我们或许很难说清楚旅游到底是什么,但我们能够知道旅游不是什么。 旅游不是到处合影   在旅游景点龇牙咧嘴或手舞足蹈地拍张照片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某天,你在朋友家翻看他的影集时,发现那小子居然跟你上个月一样趴在那块刻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头上做豪情万丈或者志得意满状时,你心里会是什么感觉?而实际上,趴在那块石头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出同样动作的又何止他跟你。挺傻的,不是吗?而且还特俗不可耐、腻味透顶。   好不容易才攒够的假期,又忍痛割爱从银行拿出了钞票,极不情愿地交给旅行社。到了外面的景点却连留张影也不会想点别的招数,净跟别人在那些石头、牌匾、大门、亭子前瞎掺和,还得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有利地形,不是犯傻是什么?所以,如果下次你有机会去巴黎,别再昂首挺胸地站在埃菲尔铁塔或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前丢人现眼,不就有点想让人确信你去过国外的阴暗心理吗?在巴黎街头随便照张相,没人会说你是站在北京街头拍的,如果有人真这么说,那是因为他没去过巴黎,不是你。 旅游不是享受   一个人是这样变成游客的:有了闲暇,有了闲情,有了闲钱,然后按照付出最少、得到最多的一般性原则选择一家旅行社。这个以提供旅行服务为职能的组织,又以集约化的方式把游客组织起来,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再从另一个地方把人带回来。尽管有商业道德的旅行社可以事无巨细地告诉你未来几天即将发生的事情,包括你将会看见什么,吃到什么,感受什么,晚上睡在什么样的床上,甚至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但能说出口的都是好的,至于旅游过程中的辛苦只能由你自己体会。   这其中包括一大堆人在一面小旗子后面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从一个景点赶到另一个景点,弄得跟救火队员一样;挤在车厢里听导游唱山歌,讲带些咸湿的笑话;在每个所谓的旅游景点里表情僵硬的齐齐伸手喊YEAH,然后按动快门;或者像猪头一样被导游拉到商店里猛宰一把,一次次与素不相识的人在一桌吃八菜一汤……尽管大家知道跟团出去是很没有品位的行为,但更多人还是选择了旅行团。离不开的原因很简单,要么你继续枯燥无味地上班,要么你拖着心力交瘁的身躯、挤在人头攒动的车厢,四处找人问路的开始自己的痛苦行程,要么便是跟团,彻底的不带脑子,否则真不如呆在家里好好地睡上几天。   其实旅游本身就是一个游戏,旅行团的功能就是让你在这场游戏里省下点脑细胞,因此“没有旅行团的日子”对你可能不是什么好日子。这时候,人们发现,尽管社会越来越发达,但人们对于享受的要求却越来越低,就像跟团旅游。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去欧洲、越南或者俄罗斯,不过在你憧憬这异国风光的那分浪漫之前,还得先冷静一下选好旅行社,选好时间、地点。因为很多人和你一样,听说去那边的手续很简单,听说那里的姑娘很迷人,听说到了那里中国人能找到“大款”的感觉。 旅游不是赶集   旅游的时候买纪念品和古人遇美景题诗,大概可以相提并论一番。一个是拿回来,一个是留下来,但诗歌这种原始的情趣已经随自然而退化,再说现在如果你要拎个墨汁瓶到黄鹤楼上题诗,不被以破坏文物的罪名抓进公安局,也会被罚款。由此看来,这些纪念品倒成了顺应时代的变通之举。但这种行为多半和上当受骗是同义词,从而把“纪念”两个字生生贬了值。   在国内大大小小的景点,几乎所有的显眼处都有形形色色的工艺品、土特产品,然而阅遍神州,所有的景点商品几乎全是大同小异,一类是看得出来的价廉质糙,一类则价格不菲但质地难定。旅游大军一到,小贩们便一哄而上,景点简直成了菜市场,至于那些介绍商品比介绍景点更卖力的导游们则更是变成了善解人意、服务周到的导购。受到“鼓舞”,游客买起东西来也堪称大手笔,到西安,买个农民在土窑里烧的秦俑模型;到云南,弄个印花蓝布;到北京,长城脚下盖个邮戳,证明自己是条好汉,甚至有人不辞辛苦从东北扛回一包大米……一大沓人民币花出去,换回一大包一大包的旅游纪念品。旅游购物指向明确,就是要把家里变成一个各地奇珍异货的博览馆,借此来显示自己的阅历、趣味和眼力,不幸的是千里迢迢千辛万苦背回来的多半是些垃圾——存之无味,弃之可惜。 旅游不是看戏   在漓江的每一条游船
懂旅游的人


做个懂旅游的人,或许你没有必要成为做旅游人的。但是不做旅游,你就不会真正的懂的旅游。很矛盾的话,但是要懂,真的很难。

做个懂旅游的人


  有时间又有闲钱的人们选择了一种被导游的小旗子牵着鼻子走的方式,在风景名胜端着傻瓜相机整齐地喊 “ 茄~~~子~~~ ”,时而兴高采烈,时而莫名沮丧,像逃命一样忙于赶路,钱包被低档的工艺品洗劫一空,然后筋疲力尽地回到现实生活,攒钱等待下次眼球的刺激,他们自称这是旅游?! 懂旅游的人和会生活的人一样寥寥无几。我们或许很难说清楚旅游到底是什么,但我们能够知道旅游不是什么。

旅游不是到处合影

  在旅游景点龇牙咧嘴或手舞足蹈地拍张照片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某天,你在朋友家翻看他的影集时,发现那小子居然跟你上个月一样趴在那块刻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头上做豪情万丈或者志得意满状时,你心里会是什么感觉?而实际上,趴在那块石头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出同样动作的又何止他跟你。挺傻的,不是吗?而且还特俗不可耐、腻味透顶。


  好不容易才攒够的假期,又忍痛割爱从银行拿出了钞票,极不情愿地交给旅行社。到了外面的景点却连留张影也不会想点别的招数,净跟别人在那些石头、牌匾、大门、亭子前瞎掺和,还得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有利地形,不是犯傻是什么?所以,如果下次你有机会去巴黎,别再昂首挺胸地站在埃菲尔铁塔或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前丢人现眼,不就有点想让人确信你去过国外的阴暗心理吗?在巴黎街头随便照张相,没人会说你是站在北京街头拍的,如果有人真这么说,那是因为他没去过巴黎,不是你。

旅游不是享受

  一个人是这样变成游客的:有了闲暇,有了闲情,有了闲钱,然后按照付出最少、得到最多的一般性原则选择一家旅行社。这个以提供旅行服务为职能的组织,又以集约化的方式把游客组织起来,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再从另一个地方把人带回来。尽管有商业道德的旅行社可以事无巨细地告诉你未来几天即将发生的事情,包括你将会看见什么,吃到什么,感受什么,晚上睡在什么样的床上,甚至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但能说出口的都是好的,至于旅游过程中的辛苦只能由你自己体会。


  这其中包括一大堆人在一面小旗子后面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从一个景点赶到另一个景点,弄得跟救火队员一样;挤在车厢里听导游唱山歌,讲带些咸湿的笑话;在每个所谓的旅游景点里表情僵硬的齐齐伸手喊YEAH,然后按动快门;或者像猪头一样被导游拉到商店里猛宰一把,一次次与素不相识的人在一桌吃八菜一汤……尽管大家知道跟团出去是很没有品位的行为,但更多人还是选择了旅行团。离不开的原因很简单,要么你继续枯燥无味地上班,要么你拖着心力交瘁的身躯、挤在人头攒动的车厢,四处找人问路的开始自己的痛苦行程,要么便是跟团,彻底的不带脑子,否则真不如呆在家里好好地睡上几天。


  其实旅游本身就是一个游戏,旅行团的功能就是让你在这场游戏里省下点脑细胞,因此“没有旅行团的日子”对你可能不是什么好日子。这时候,人们发现,尽管社会越来越发达,但人们对于享受的要求却越来越低,就像跟团旅游。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去欧洲、越南或者俄罗斯,不过在你憧憬这异国风光的那分浪漫之前,还得先冷静一下选好旅行社,选好时间、地点。因为很多人和你一样,听说去那边的手续很简单,听说那里的姑娘很迷人,听说到了那里中国人能找到“大款”的感觉。

旅游不是赶集

  旅游的时候买纪念品和古人遇美景题诗,大概可以相提并论一番。一个是拿回来,一个是留下来,但诗歌这种原始的情趣已经随自然而退化,再说现在如果你要拎个墨汁瓶到黄鹤楼上题诗,不被以破坏文物的罪名抓进公安局,也会被罚款。由此看来,这些纪念品倒成了顺应时代的变通之举。但这种行为多半和上当受骗是同义词,从而把“纪念”两个字生生贬了值。


  在国内大大小小的景点,几乎所有的显眼处都有形形色色的工艺品、土特产品,然而阅遍神州,所有的景点商品几乎全是大同小异,一类是看得出来的价廉质糙,一类则价格不菲但质地难定。旅游大军一到,小贩们便一哄而上,景点简直成了菜市场,至于那些介绍商品比介绍景点更卖力的导游们则更是变成了善解人意、服务周到的导购。受到“鼓舞”,游客买起东西来也堪称大手笔,到西安,买个农民在土窑里烧的秦俑模型;到云南,弄个印花蓝布;到北京,长城脚下盖个邮戳,证明自己是条好汉,甚至有人不辞辛苦从东北扛回一包大米……一大沓人民币花出去,换回一大包一大包的旅游纪念品。旅游购物指向明确,就是要把家里变成一个各地奇珍异货的博览馆,借此来显示自己的阅历、趣味和眼力,不幸的是千里迢迢千辛万苦背回来的多半是些垃圾——存之无味,弃之可惜。

旅游不是看戏

  在漓江的每一条游船上,导游们异口同声地把两侧的山峰和岩石,形容成姿态各异的人或动物:前面有一座山峰又长又大,整个山形很像鲤鱼……真是一条活灵活现的大鲤鱼!在右前方有一座不太高的山峰,上圆下大,像一座美女的半身塑像,在我们左后侧的半山腰上,有一块大大的岩石很像一个小猴子捧着一个圆圆的西瓜,正啃得津津有味……在船的左边,那怪石嶙峋的山峰,很像一只四脚朝天的狗熊……各位朋友,我们的游船转了个角度,大家继续看左前方的“狗熊观天”,你可以发现这狗熊的上嘴唇很像一只乌龟的头部,这乌龟已经爬到了山顶,因此这个景点也叫“乌龟爬山”(见《走遍中国——中国优秀导游词精选》)。每当导游把他们的手指向那些“人”或“动物”时,游客们的视线和身体顿时就朝那个方向拥挤过去,船体开始左右摇摆,颇为危险。


  观景一直在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旅游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眼球经济”。但“观景”从来不是旅游中最本质的东西,因为无论是“旅”还是“游”所突出的都是以行走的方式完成的空间位移和经验积累。所以旅游的独特魅力在于人双脚的行走而不是两个眼珠子的转动。把旅游看成观景最大的问题就是造成了人们在旅游中对于风景名胜的依赖——小风景带来小乐趣,大风景带来大快乐,然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庸碌的日常生活中,等待眼珠子的新一轮刺激。“风景至上”造就了最狭隘的旅游行为,于是,有风景的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有风景的就想方设法地生造出风景来。截至目前,神州大地上已经有几百个“西游记宫”、“大观园”、××乐园、城堡、园林、实景微缩,甚至鬼城……不由得让人为旅游业悲叹,难道旅游发展只能是东施效颦,毫无创意?

旅游不是归隐

  一开始,旅游是被都市人当做归隐山林的梦想来憧憬的。简而言之就是暂缓为高薪高职的拼命工作,暂别花天酒地的各种应酬,暂停人来车往的都市生活,到没有电、当然也就没有电视的地方,去山上散步、自己劈柴生火,过亲近自然的简朴生活。这就可以解释,旅游为什么成了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到半工业化或者农业化国家,现代地区到前现代地区的一场迁移运动。


  然而归隐的梦想实施起来并不容易。首先你得选个好的归隐地点,在旅行团泛滥成灾的年代,但凡有点名气的景点如过江之鲫的游人使早已在城里厌倦了摩肩接踵的他们在这里感受最深刻的还是摩肩接踵。


  那么就去边远蛮荒的地界吧。是的,那里的天空特别高远,那里的星星特别美丽。但是在多次经历了没有电和热水、“亲近自然”的小旅店过夜后,每天睁开眼,想到的就是今天能吃到什么、会住在哪里,能不能洗上热水澡。那些平时想都不用想的日常生活细节被成百倍地放大。在山里徒步,人也会变得对浴室那种特有的混合着洗发水、沐浴液和香皂又被热气蒸腾过的香味特别敏感。往往在徒步了一整天,又脏又饿地接近一家小旅店的时候,甚至浴室的香味比食物的香气更能让人振奋。


  旅游的归隐意义,说白了就是来自抽水马桶普及化高的地区的游客,一方面指定要看人家的木质马桶,同时也要求自己下榻的星级酒店客房里的抽水马桶一尘不染。我们不可能真的离开城市,即使每天都面对城市感到恐惧。社会学家早就说过,人是群居的动物,对物质的依赖是其天性。几个世纪以来的城市文明给人们提供的丰富、舒适的生活享受足以使任何一种劝说人们放弃城市的鼓动显得苍白无力。就连 BillBryson 这个长途旅行的老油条,在《欧洲在发酵》的末尾都说,“我思念我的家人与家居生活的种种舒适、亲昵,我已厌倦了张罗吃饭睡觉的日常苦役……” 懂旅游的人

分类:默认分类 | 评论:1 | 引用通告 | 阅读次数(474)

Tag:

暂时没有回复

验 证:  

标 题:

内 容:

导航

归档

我的简历

  • 昵称:阿尔山 蓝天
  • 注册日期:2009年05月11日
  • 城市:兴安盟

公告

阿尔山藏于仙山云海,沉睡重峦几千年。她美丽端庄,清秀俊美。这里有最蓝的天,最鲜美的空气。这里有最神奇的温泉,这里是最佳的避暑圣地。神泉圣水治愈了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代察哈尔林丹汗的伤病。苍茫辽阔的大兴安岭孕育了旷古罕见的火山奇观,这里发生了二战最大的一次立体战争--诺门汗战争。阿尔山的神奇,阿尔山的灵秀,阿尔山的历史,阿尔山的火山,阿尔山的无与伦比的资源正在被人们所熟悉。在这里您可以洗浴疗养,旅游观光,纵情冰雪,激情漂流。站在三角山哨所可以看到外蒙古的草原。来绝佳的避暑圣地阿尔山旅游吧,来看这里最蓝的天,呼吸最鲜美的空气。放歌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登上高高的大兴安岭,站在高山之巅的天池上,做一次神仙于天上人间。

最新回复

  • 暂时没有回复

统计

  • 访问人数:37516 人
  • 创建时间:2009年05月11日
  • 发表文章:35 篇
  • 上传相片:2 张
  • 回复总数:0 篇
  • 阅读总数:1933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