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城市旅游 > 浙江 > 台州 > 台州民俗风情
台州旅游
【 返回浙江】临海市三门县台州市天台县温岭市仙居县玉环县天台山

台州民俗风情

当地还没有民俗风情的资料!
一、临海节俗话饮食 临海旧时节俗是临海历史文化的最深厚积淀,其中延续下来的便是临海文化的活化石。 俗话说:“入乡问俗”。临海的风俗习惯,特别是节俗,多与饮食联系,它最能体现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古训。 春节,这个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在临海,一般从正月初一起,至初八止。大年初一天未亮,即炮仗连天响。天亮后,各家便插烛焚香烧纸钱,以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这一天,一般不远行。本乡、邻里间往来,互相用吉祥的话道贺。招待客人则用红枣糖茶和水果、糕饼、甜食。“拜岁果”多是炒米糖、芝麻糖、花生糖、荸荠、朱红桔、炒花生、炒豆等,遇上小孩子串门,就让孩子尽情享用,临走还要送上一手巾包。邻居之间还要相互送上一铜盘这样的拜岁果,表示友好。大年初一的早餐,人们作兴吃糯米红枣粥,中餐吃汤圆,晚餐吃馒头、大浸糕(年糕)。据说,大年初一的中餐不能吃米饭,否则,被视为穷酸,一年都不吉利。初一这天,还有许多禁忌:不准扫地、不动刀、不动针线、不劳作、不到井边打水、不经商、不骂人、不打架、即使平日仇恨的,这一天也要和睦相处。这一天,临海人携全家去游东湖、登巾子山或上街闲逛。初八,妇女盛行“走八寺”(指临海城内的天宁寺、普贤寺、巾峰寺、兜率寺、中津寺、湖山寺、石佛寺、永庆寺),以求消灾降福、平安无事。 临海人把正月十四作为元宵。传说很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方国珍母亲每逢朔、望都吃素斋,方国珍为了让他母亲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口福,就把元宵改为十四而把中秋改为十六。又有秦鸣雷为孝敬有养育之恩的伯母,特将元宵提前一天为十四、中秋推后一天为十六的说法,因其伯母信佛,初一、十五戒荤食素,秦状元不忍让她空度佳节,故而为之。元宵节,家家户户吃糟羹。所谓糟羹,即以芥菜叶、冬笋、猪肉、豆腐干、油泡、黄豆(或川豆板)、豆面、香菇、木耳、小本彩(或蛏干)等为末,和山粉(即蕃莳粉)或米粉,调煮成糊,趁热即食。其来历自有动人的传说:正月十四,民间照例要闹元宵,一批外国海盗趁机在台州湾登陆。当时台州刺史尉迟缭得知,一面派兵赴海边剿匪,一面加紧筑城。是夜,风雪大作,百姓商议,用带糟的新酒当水,调进好菜和米粉,搅成“糟羹”,既好吃,又御寒。士兵们喝了,周身发热,干活更有劲,筑城的进度便大大加快。于是,这个习俗传了下来,只是后来不再用带糟的新酒而改用水了。十五日,民间搅甜羹吃,用糯米粉丸、川豆板、红枣、红糖(或白糖)、金桔饼末等加藕粉或山粉,调水煮成,取其圆满甜蜜之意。吃过糟羹,人们便上街观灯了。 清明节只有一天,但清明活动可以延长到端午节或春花收割前后,故民谚云:“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割麦)歇。”清明上墳(即扫墓)有“前三后四”的说法,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都是上墳的最好时间。上墳祭奠,一般带上青饼(甜食)、青团(咸食)、六或九种菜肴(放在用白炭取暖的铜暖锅里)和老酒(即黄酒),还有香烛纸钱(千张),放在庆篮担里挑上。祭奠过后,按辈份大小在祖墳前跪拜并祈求先人保佑。随后,同去的人在墳前围坐分吃刚刚请先人“用”过的食物,据说,这样可以使众人脚手年健,永保平安。 立夏,临海人喜欢“麦油脂”(有的地方叫食饼筒)。此外,也吃青梅,即杏梅的青果。将青梅切片,撒上白糖,吃了又酸又甜,谓之“亮眼梅”。这一天,还要吃茶叶蛋,吃了亮眼梅和茶叶蛋,眼睛就亮了。 过了立夏便是端午。端午节吃粽。按包裹的质料分,有米粽、肉粽、豇豆粽、黑枣粽;按形状分,有六角粽、三角粽、四角粽。作为副食,还要烧上六个、九个好菜,传统的有大黄鱼、红烧肉等。当然,大人、小孩还得喝点雄黄酒。过后还要在小孩的额头上画大“王”或耳朵轮里搽点雄黄酒,据说可以避邪,防蚊虫叮咬。至于门上,少不了各家各户都插上菖蒲做的宝剑和艾条,以避鬼邪;房屋角落还要撒上蜊灰粉,喷酒雄黄酒,说是可避邪和蛇蝎诸毒。旧时端午节还有送荷包蛋香袋的习俗。妇女们用红线在棉布上绣成花卉、鸟兽、虫鱼、人物等图案,做成果物或心形、圆形或其它形状,内装苍术、雄黄等香药,制成荷包香袋。也有用丝线织成极小巧的网袋,仅容一颗樟脑丸,赠给小孩带在身上,或挂在蚊帐上,可驱昆虫,散浊气。 农历六月六,临海有民谚:“到了六月六,小狗洗洗俗。”意思是这一天起,天气就转炎热了。六月六,临海人作兴吃样糕。样糕有麦粉和米粉做的两种。家庭做一般用麦粉和红糖。样糕炊发后形如大盘,醇香扑鼻,松软可口,再烧上几个小菜和一、二个汤,全家吃得真舒畅。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七月半”,为鬼节,民间迷信色彩甚浓。城关居民多制作九碗小菜,焚纸燃烛,烧香撒羹饭,祭奠亡人或祖先。祭祀过后,家人围食。 民谣云:“过了七月半,八月十六勿用算。”就是说,过了七月半,中秋节也就近了。临海的中秋节在八月十六,除了与全国各地一样都要吃月饼外,旧时还特别要做几笼“糕饮”(音纳按切)作为主食,另配九碗小菜作副食,家人团圆,共庆佳节。“糕软”是用糯米粉和水拌成刚粘手为度,用米筛入用湿布打底的蒸笼里,一层粉筛至四、五分厚,再加一层薄薄红糖,再筛上一层糯米粉,如此三、四层,再将蒸笼放到水锅里蒸到熟。这时糕软,松软可口,好不香甜。 九月九,临海人要吃重阳糕。此糕用糯米粉一层、红糖一层,加至九层,蒸熟,嵌入先期蒸熟的板栗,再在表层加一层薄薄的红糖浆即可分割而食。 过了九月九,直到冬至才算有“节”(九月九前,几乎每个月都有“节”)。冬至日,家家都吃“类圆”。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盅口大小的团子,煮熟后放在豆黄粉里拌滚(这个过程,临海方言叫“类”,故此名“类圆”)。豆黄粉是用黄豆炒熟后磨成粉,拌进红糖而成。类圆糯软香甜,配上大鱼大肉大菜,自然吃得又饱又有味了。 冬至过,除夕到。除夕夜,旧时要谢年。谢年的供品一般是猪头、猪肉、大鱼(或鱼鲞)、全雄鸡、水浸糕、馒头、大元宝(用糯米粉做成,足有五斤以上)、豆面等,也有用大米和花生、红枣的。谢年后,这些供品在以后的日子里,逐日享用。这一天,家家门口贴上了红联对。 除夕的年夜饭,各家尽可不同。有的吃麦油脂,有的吃水浸糕,有的吃粽子、馒头,但都烧有十几碗菜肴。先供奉祖先,再全家一起吃团圆饭。这一晚,在外的家人都要回家吃饭,不能缺一。吃过团圆饭,各家还要特别烧一锅饭盛放起来,上面放些红枣,留到新年初头吃,表示有吃有剩,连年有余。家中长辈则向儿孙分送压岁钱,谓之“分岁”,表示又大了一岁。待办完应办的事后,各人在自家门口放炮仗,以为辞岁,然后关上窗门,谓之“关门炮”。旧俗除夕夜,每间都要点上灯火,亮到天明。当家人往往通宵不睡,或全家人围炉而坐,谓之“守岁”,表示对旧年眷恋,对新岁的期望。 临海节俗的独特饮食习惯反映了临海人历史形成的醇厚、古朴的民情,表现了临海人崇祖、尊祖的伦理道德观,在崇祖、尊祖这一观念下,临海人的凝聚力得以强化;而饮食的丰富性、特殊性说明了临海人的勤劳和智慧的品格。 二、天台婚姻习俗 解放前,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男女双方经媒妁说合后互换庚贴,再按双方年庚八字推算是否合适,称“合八字”。若无相斗相冲相克,婚事即可定局。然后,男方将聘金送到女家,称“送定”。女家收下称“纳聘”。婚期择定后,男家备礼品、日子钱送给女家,称“送日子”,或称“起贴”。婚期临近再送羹仪供办喜果之用。婚前先将嫁奁抬到男家。新娘临上轿前,须栋面(或称开面)、上头、行加笄礼。然后坐花娇到男家行拜堂仪式。拜堂后,长辈前来贺喜送红纸包,由新娘“接见面钱”。再行送洞房仪式,新郎新娘吃“米筛饭”喝“和气汤”后男女老少可入房看新娘,称“闹新房”。新娘给看热闹的人分红鸡蛋称“落地红”或“七字果”。新房闹过后,新郎新娘吃“洞房面”。婚后第三天或第四天,新娘进厨房做“团圆麦饼”给全家人吃。新娘家办礼物看望女儿,俗称“望三日”。婚后满一个月,夫家办礼品由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称“归宁”,俗称“回门”,也称“嬉头值”。 建国后,婚事大多简办,但也有不少旧婚俗仍在农村沿袭。近几年,婚期不再拣日子,一般都在春节、元旦、“五一”、国庆等节日举行。旅行结婚亦颇时兴。 三、玉环婚恋习俗 旧时婚姻必凭媒的,父母做主。男女各以生辰八字开列庚贴,视有无冲克,或碗盏安否,俗称“合八字”。然后择日下聘,送女家环钏布帛等,俗称“小定”或“压定”。小定后数月或数年内,择婚期写成红贴,连同彩礼聘金,送至女家。女家回聘以衣物时果。各将果子糕饼等分赠亲友,亲友送礼金、礼品作贺。 男家送内衣料至女家裁制,称“开剪”。婚前三日,女子修面剃额,称“开额”。男子则剃头沐浴,称“上头”。 旧俗新郎不亲迎,办轿舆细吹至女家,女坐花轿出门。闽籍及温州籍人以侄或小辈提“花粉篮”伴行。港北太平籍人兴兄弟送嫁。至男家,傧相主持,伴郎伴姑牵导新人三叩拜,俗称“拜堂”,傧相念唱婚礼词。男家办酒以礼戚友。渔乡旧俗:新郎出海未归,由小姑持公鸡代行交拜,毕,饲鸡于房内,三日放出。今已废。 新婚之夜,要举行“送洞房”。傧相念唱洞房词,以故事人物和吉利赞词等,编为韵句,一念众知,以添打趣与闹热。 婚后三日或七日或满百甘日,新人备福礼同至女家探视,俗称“回花”。未育新妇五月底前至娘家小住,六月初回夫家。 以上婚俗,因袭旧制,民国期间大多仍在乡间流行,港南港北略异。 20世纪30年代始,废繁沓礼仪,乡间婚俗依然。解放后,旧有封建逼迫性部分逐渐革除,婚俗走向文明、俭朴,但仍有合庚纳聘、重彩重礼、摆设奢移、铺张比阔等,人情礼金,日益加重。